2023年11月28日,,我院承擔的云南省基礎研究專項重大項目“蒼山綜合科學考察”項目在大理舉行中期評估會,。會議邀請北京林業(yè)大學張志翔教授,、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華研究員,、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朱華研究員,、云南大學陸樹剛教授,、西南林業(yè)大學韓聯憲教授,、西南林業(yè)大學崔亮偉教授,、云南林業(yè)職業(yè)技術學院徐斌教授等專家對項目中期執(zhí)行情況進行評估和咨詢,。會議通報了“蒼山綜合科學考察”項目目前取得的階段性成果,。
截止2023年10月30日,“蒼山綜合科學考察”項目已基本完成野外集中調查任務,。共收集氣象數據21549條,,采集蒼山水體穩(wěn)定同位素樣品670個,、土壤和植物氫氧穩(wěn)定同位素樣品144個,安裝自動氣象站5套,;調查植被樣線52條,、植被樣地214個,采集土壤土盒標本30個,、土袋樣105個,、環(huán)刀樣本90個;調查植物樣線153條,,采集高等植物標本3626號10000余份,、大型真菌標本400號1000份;設置鳥類調查樣線40條,、兩棲爬行類調查樣線27條,、昆蟲類調查樣線111條,安裝紅外相機100臺,,采集浸液昆蟲標本20823號,、膜翅目等昆蟲標本52595號、小型獸類標本249號,、兩棲爬行類標本96號,、魚類標本300余號、底棲動物樣品40余份2000余頭,、浮游動物樣品15批次,;完成種質資源調查線路16條,采集蒼山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材料388號,,建設蒼山重要種質資源活體圃1個,,繁育苗木2000余株;收集蒼山歷史遺跡,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、民俗文化活動等人文資源信息數據1000余條,整理自然景觀,、歷史文化景觀,、民俗文化活動場所等游憩資源84處,調查自然觀察線路17條,、生態(tài)文明示范村篩選目標13個,,組織公民參與科學調查活動5場;構建蒼山全要素多時空本底數據庫9大類79個,,開發(fā)蒼山綜合科學考察野外智能終端調查系統(tǒng)及其網頁端1套,。
通過考察,揭示了蒼山5-7月外來水汽來源及局部循環(huán)水汽變化規(guī)律,,明確了蒼山-洱海-西洱河區(qū)域內降水,、地表水,、地下水對整體水體的供給貢獻模式。建立了蒼山植被分類系統(tǒng),,厘清了蒼山植被類型多樣性及分布特征,,揭示了蒼山植被演變特征及蒼山殘存季風常綠闊葉林性質。記錄高等植物3909種,,發(fā)現蒼山新記錄330種,、云南新記錄種2種;記錄大型真菌59科149屬398種,,發(fā)表新種蘇氏地星,。記錄蒼山大中型獸類27種,小型獸類16 種,,鳥類210種(新記錄鳥類8種),,兩棲類15種,爬行類10種,,魚類29種,,甲殼動物17種,昆蟲570種,;弄清了蒼山蝴蝶類昆蟲資源本底,。摸清了蒼山林草濕資源及土地利用資源現狀、森林資源動態(tài)變化規(guī)律,,初步建立了蒼山土地利用及林草濕資源數據庫,。收集保存蒼山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388號,揭示了蒼山代表植物種質資源遺傳格局與遺傳多樣性特征,、蒼山鄉(xiāng)土特色觀賞植物利用特征,,建設蒼山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活體圃1個。篩選確定了部分蒼山核心人文資源,,制定了《國家公園視域下的蒼山資源評價方法》,,梳理了蒼山公民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的發(fā)展歷史,、自然觀察路線及開展活動情況,。構建了蒼山全要素多時空本底數據庫,開發(fā)了蒼山綜合科學考察野外智能終端調查系統(tǒng)及其網頁端,,初步搭建科考成果公眾服務平臺,。
項目由云南省科技廳、省林草局,、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立項,,云南省林業(yè)和草原科學院、云南省林業(yè)調查規(guī)劃院,、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,、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,、大理大學、云南師范大學,、大理州林科所,、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8家單位共同組成項目組進行聯合攻關,項目的研究深度,、成果應用,,以及公眾參與科學考察等工作同步開展的模式在省內尚屬首次,可為省內外各類綜合性科學考察提供借鑒和參考,。
供稿人:柴勇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(qū)藍桉路2號電話: 0871-65150418
Copyright(C)2017-2023云南省林業(yè)和草原科學院備案號:滇ICP備14002083號滇公網安備 53010302000458號